>>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 讲好一堂思政课
2020-10-22 17:30:00   来源:宁夏新闻网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我区大中小学坚持不懈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抓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听听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p>  任荷在课堂上的讲授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p>

  任荷在课堂上的讲授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任荷: 让思政课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思政课是贯穿学生周期最重要的德育教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生思政课尤为重要。”9月7日,银川市贺兰县第二小学教师任荷说,5年来,她既是语文班主任老师,也是思政课老师,“这两门课都至关重要,语文是知识结构的建立,思政课是构建德育的四梁八柱,培养学生的目标既要有知识还要有品德”。

  任荷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两大部分,思政课程就体现在现行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即通过一个个教学设计来实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而课程思政贯穿于所有科目的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日积月累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进行引导和巩固。

  “小学处于思政课启蒙阶段,加之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较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体验式教学是我常常采用的办法。”任荷说。她曾给孩子们上过一堂名为《伸出爱的手》的思政课,课程开始,她先拿出眼罩为一个孩子戴上,让他体会盲人行走的不易,再让其他孩子们将一只手背到身后,用另一只手系扣子、拿东西。“老师,这样太不方便了。”“老师,我感觉这样没法生活啊,随时会被绊倒、撞到、烫着。”孩子们纷纷表达体验中的感受。“你们感受过残疾人的不易,以后就会知道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是吗?”任荷循序渐进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几条帮助残疾人的“爱心贴士”。“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没有体验无法真正理解,知人不易,才能帮人于难。”任荷说,孩子们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只要好好引导,将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上温暖的因子。

  “互联网+教育”的技巧是任荷思政课上的亮点。海量的视频动画素材,众多名师的优课是她备课的法宝。小学生爱看动画、爱听故事,任荷就针对学生兴趣和特点,将道理融入事例,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同时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参与思考和实践的全过程。她曾上过一堂保护公共设施的课,名为《爱护大家的“朋友”》,她首先让学生们课前观察身边的公共设施是什么样的状况,有没有破损,有哪些种类,填写调查表,上课时再依据调查表各抒己见,不完整的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形式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们谈谈怎样保护公共设施。经过思考,不少学生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孩子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一堂思政课收获满满,既让孩子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也让孩子们明白了由思到行的重要性。”任荷说,思政课不是“空对空”,它要先从思想上引导,最后要落到导行上,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5年来,她让孩子们爱上了思政课,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精神的“饱餐”。“学习好固然重要,但做个好人更重要。”任荷说,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变化,地上有垃圾会先老师一步捡起来,集体活动保持安静有序,同学之间更加和谐融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学习知识文化和德育教育互促互进,小苗才能长成大树。”(记者 徐佳敏)


<p>  陈昭娣(右二)与学生讨论教材内容。</p>

  陈昭娣(右二)与学生讨论教材内容。

  陈昭娣: 为国家培养有根有魂的建设者

  9月7日,上午第四节课的上课铃还未敲响,银川阅海中学八年级5班的道德与法治课与往常一样,提前3分钟开始“预热”。

  “同学们好,在正式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今天的‘时政播报’。”学校政教处副主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陈昭娣微笑着对同学们说。

  担任“时政播报”播音员的同学准备充分、字正腔圆,将汇总的近期时政新闻快速播报后,课程进入“各抒己见”环节,同学们纷纷就时政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设置“时政播报”和“各抒己见”环节,是陈昭娣根据学生学情特点,作出的“定制化”课程设置。“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孩子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对很多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课程中设置播报国家大事内容,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昭娣这样解释环节设置的原因。

  执教12年来,陈昭娣带过的学生不计其数。随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让学生更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她的授课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大胆创新。

  2016年,授课教材和课程名称的改变,让陈昭娣的教学生涯迈入了新阶段。“我们由原来的思想品德教师改叫道德与法治老师,但我想改变的绝不仅仅是称谓,与此相适应的应该是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评价方式的改变,这一系列的改变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多的期待。”陈昭娣回忆。

  更换后的新教材渗透了法治教育的内容,难度也有所增加,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落实在学校教育中并紧贴学习生活。教材的构架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统整了课程标准规定和要求的心理、道德、法律等几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成长所需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一些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新的教材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时代我们担负着新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应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还要为国家培育有根有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可靠之才。”在熟悉了新的教材后,陈昭娣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教书育人是我的梦想。在大学时代,我就曾思考过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该如何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量。为了给自己不断充电,我又继续攻读了民族学法学硕士。”研究生陈昭娣说,教育永不落后,思政教育勇往直前,自己深知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长远发展和学生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必须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努力做一个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全力以赴地把孩子们培养好、教育好。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陈昭娣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强了。她不断更新教学方式,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努力将一堂堂思政课讲好讲活,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记者 马 越)

<p>  王思鸿参加首届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p>

  王思鸿参加首届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思鸿: 以“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思政课

  2019年11月,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思鸿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展示一等奖。

  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步入全国赛场,本以为参赛选手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让王思鸿没想到的是比赛的“武器”只有一支粉笔和黑板。“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教学,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没有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配合,无法组织课堂活动,评价标准很简单,就是把课讲深讲透。”王思鸿说。

  这次比赛更坚定了王思鸿讲课“内容为王”的理念。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逐渐改变着在学生脑海中“满堂灌”的刻板印象,一些思政课成为“网红课”,甚至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

  王思鸿认为,在逐渐解决思政课“抬头率”低的问题时,对课程内容的挖掘至关重要。他以自己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本科生思政课为例,很多教学内容学生似曾相识但又只是表面了解,把学生“熟悉”的话题讲出新意才能提升思政课吸引力,这也是思政课最耗费心思的地方。“思政课关键在于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深入研究、挖掘和学习,才能让思政课不落俗套。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只在内容创新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是舍本逐末。”王思鸿说。

  王思鸿在备课时,首先要求自己把自己能说服,对一个问题有全新的认识后才有信心拿到课堂上。如果讲的东西自己都觉得没有什么新意,肯定也感染不了学生。一个教师应当把思维、视角、感悟带到课堂上,而不是照本宣科告诉学生某种观点、结论。

  授课时,王思鸿积极践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课堂上,王思鸿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布置学习任务,分组讨论学习,最后各组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今年疫情期间上网课时,王思鸿以“疫情防控的国际比较”为主题安排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中国、一些西方国家民众疫情防控方法和效果进行比较,思考为什么在戴口罩的问题上中国人很配合而一些国家民众却反对?为什么一些国家民众会冒着感染的风险外出活动?同学们对这些现实问题很感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头脑风暴,与在国外留学的同学们交流,学生们认识到这些差异源于国家之间的制度、价值观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差异。通过这次学习,同学们感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四个自信”。“这就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中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他们同辈群体中的交流更容易形成共识、产生共鸣。”王思鸿说。

  对思政课的认识,王思鸿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14年,他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毕业。刚走上讲台时,也有些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不适。因为读博士时是由外到内,从表面的、司空见惯的问题中挖掘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由直观到抽象;而课堂教学则要由内而外,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强调深入浅出,让学生易于理解、领悟。

  王思鸿迅速调整状态,既深钻理论,也注重课堂上的直观呈现。他说,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紧密相连,应以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前提,没有深入就不会有浅出,也很难实现教学的深度和新意;课堂教学又要努力用直观的东西表现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两者结合才有高质量的思政课。

  让他欣慰的是,这几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招生状况明显好转,学生报考的积极性逐年提升,宁夏大学今年有9名同学从其他专业转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他坚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思政课的质量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抬头率”会越来越高。(记者 张 贺)

<p>  伏晓春在首届宁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修活动中做教学展示。</p><p>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p>

  伏晓春在首届宁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修活动中做教学展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伏晓春: 给00后上思政课“趣”之有道

  从寻常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出一个理论热点,并不晦涩高深,每一个话题都是时下大家关心的“热搜”——与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主任伏晓春交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被他的思政课“吸粉”。

  “如何给00后的大学生讲好思政课?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积淀,既立足于当前的时代,又具备历史的深邃目光,把理论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思政课也可以很鲜活。”具备14年思政课教学经验的伏晓春说。

  今年8月底,我区举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一体化集体备课和教学展示活动,交流如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探索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路径。

  作为自治区“十三五”高校教学名师、全区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宁夏青年讲师团成员,伏晓春参与了活动中的教学展示环节,他深有感触:“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课题,需要注重衔接、梯度发展,进行一体化发力。可能不少大一新生对思政课的印象还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里,所以在大学第一学期,我们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从培养兴趣入手,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在该校学生心里,对思政课的“评分”也越来越高。

  9月7日,高校刚开学不久,第二学期的思政课,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刚开学,我们进入了‘原理’课的教学,理论性较强。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我建议老师在剖析理论时,可以结合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彰显出的制度优势,选择数据、成就、事实来说话。同时,让学生也参与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伏晓春说。

  曾获得“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的伏晓春,教学“招牌”之一就是和学生的问答互动。“我的课堂上学生提问比较活跃,我从不回避问题,发现这样做也有助于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记得曾经有一堂课,在讲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发问,和我探讨不同时代的‘改革开放’的问题,形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探讨’,学生释惑,我也受益。”他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00后是很有想法的一代,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就是要用正确的理论来引导青年学子。因此,当学生有疑问时,作为老师,要善于并乐于和学生探讨,加深沟通,及时化解。教师既要有应对之力,也要有主动应对的意识。”伏晓春表示。

  把握“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的深刻内涵,伏晓春建议,当下,高校思政课老师可以建立‘思政课群’的概念,将大学期间的5门课程形成体系,摆脱传统的单课程理论灌输,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系统定位。

  “比如,刚入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底线思维,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旨在帮助青年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伏晓春说,“这种体系化的思考,也是我们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主要路径之一。”(记者 毛雪皎)


<p>  刘瑜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p><p>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p>

  刘瑜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瑜: 将思政课讲得妙趣横生

  9月7日是一些高校开学第一天,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刘瑜走进教室,又被学生们古灵精怪的问题“震”住了:“老师,您预测一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西方国家死亡人数会上升到什么程度?”

  刘瑜却并不紧张。自从担任思政课教师以来,她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们各种刁钻或辛辣的问题。她微笑着说:“虽然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看到了西方政治体制中暴露的种种问题,但面对疫情,全人类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我们希望他们确诊人数越来越少,早日控制住疫情。”

  “其他国家为什么不像中国一样抗击疫情这么给力?”又有学生追问。

  刘瑜解答说:“中国抗疫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因为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显著优势,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我们还有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当然,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物质财富和发展经验,都是我们这次抗疫成功的重要原因。再比如说,我们要分析制度背后的价值理念,我们国家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至上,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至上,我们强调生命至上,西方国家强调自由至上;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中国强调天下为公,在世界抗疫中贡献中国力量,而西方国家只注重自身利益,这些价值理念的不同处处体现我们的强大,所以我们国家战胜疫情是必然的!”

  又有学生担忧地问:“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如果秋冬季疫情在我们这里反弹怎么办?”

  “大家不用怕,一方面我们要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另一方面,要看到,这么大的灾难我们都扛过来了,后面再遇到任何问题,只要中国14亿人团结起来,我们一定会所向披靡,战胜困难!”刘瑜说。

  “老师,您说当今是大变革的时代,究竟变在哪?”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想到什么问题就举手提问,思考问题的角度也越来越深刻。

  刘瑜因势利导,先从回答问题入手,再引申历史发展,如一些西方国家民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自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哪里……一堂思政课讲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自从刘瑜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以来,她的课堂经常如此热闹,学生们非常爱听刘老师的课,就连旁听过她课程的学生都连连说,刘老师讲课与人们印象里的“思政课很枯燥”“老师照本宣科”完全不同。

  “思政课的内涵其实非常广博,所以自从担任这门课的教师以来,我就在改变教学形式,钻研教学内容,力争把每一节课讲出高度、深度和温度。”刘瑜说。

  刘瑜是个90后,2015年从中国政法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毕业后到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担任思政课教师仅3年。为了把思政课上得更有意思,让学生入脑入心,她动了很多脑筋。她一有时间就读书,除了思政课教材,她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经济、法律、军事、文学各类书籍。她喜欢和学生互动,90分钟的课,总会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她总是记在心里,把一个看似很小的问题放在历史或世界的宏大视野中去思考,然后再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

  “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刘瑜笑着说,“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我努力的最大动力,每次他们提问时,看着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睛,我知道他们是很想为自己的困惑找到答案,而这个答案很可能影响他一生,所以每个问题我都会认真对待,并且鼓励、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正确思考,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西海固地区,他们学习非常刻苦,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不能辜负学生这份坚韧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期许。”刘瑜说。(记者 尚陵彬)


【编辑】:葛龙
【责任编辑】:葛龙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